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带未完善 看中国地震断层带分布图(图)

2023-12-24 移动隔断

  • 产品详情页1

  日前,有媒体刊发了“中国地震局公布北京上海等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带”的报道,被多家网站转载,并配发了“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分布图”,引发社会热议。

  (中国法院网)“活动断层”是一个专业术语,专业的人介绍说,地震带与活动构造带在空间上一般较为吻合,因此,也可以叫做地震构造带。地震构造带或地震带常常表现为强震多发带,包含有多条活动断层。实际上这些活动断层才是地震构造带内地震同震错动破坏地面建筑的罪魁祸首。若能够避让地震构造带内的活动断层,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可以有效减轻,达到减灾效果。

  日前,有媒体刊发了“中国地震局公布北京上海等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带”的报道,被多家网站转载,并配发了“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分布图”,引发社会热议。

  报道援引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徐锡伟研究员的线个城市的主要断层的分布、活动性和发震危险性,并排除了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银川等城市的其中80条断层的活动性

  这些报道是否准确?真实的状况怎样?记者正常采访了徐锡伟研究员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研究室主任冉勇康研究员。

  徐锡伟研究员是国家科学工程“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首席专家。日前,他做客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栏目时,提到了“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科研项目的有关内容,并表明已经制作了“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分布图”。

  但是在随后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可以公布”变成了“中国地震局公布北京上海等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带”。对此,徐锡伟和记者说:“当时节目现场人比较多,我的回答可能有人听错了。我相信一些网站的相关报道出发点是好的,我理解。我们研究者也同样希望科研成果尽快服务社会。”

  徐锡伟希望能够通过《人民日报》对以前报道中的内容做更正和澄清。他说,“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这一科研项目尽管已经通过验收,但由于活动断层属于地震灾害源,事关重大,相关图件和文字报告还在整理、修改和完善过程中,尚未正式发表。有些网站所配图不是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分布图,而是我国早期中国地理的配套图件《中国地震与火山》,或者是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徐锡伟说,会尽力尽快完成这些图件和文字的修改和完善工作,早一点与大家见面,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土地规划利用,为地面建筑避让提供相关依据。按照计划,将于今年年底之前把研究成果提交给出版社。

  他介绍说,目前,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网站上,补充、更新了《中国地震和火山分布图》,依据近几年地震与活动断层研究进展,加强完善了中国地震构造带的划分方案。

  【回应】两者基本相同,确已探测和鉴定21个城市及其邻区的109条主要断层

  在科学上,活动断层指“距今10万12万年以来有活动的断层”,常常是多次地震破裂累积、叠加的结果,是同震地表破裂和错动引起地震灾害的根源。而地震断裂带,也叫地震破裂带,一般指的是地表可见的、沿活动断层带状分布的一次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总称。

  “地震断裂带与活动断层带,两个名词大体意思可以等同看待,有一些小的差别。要理解这些小的差异要专业知识,一般公众基本能等同看待。”冉勇康说。徐锡伟也表示,在许多场合,这两个词有混用现象。

  徐锡伟和冉勇康和记者说,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科研人员的确对21个城市及其邻区的109条主要断层进行了探测和鉴定。其中仅有26条为活动断层,83条不是活动断层。相关结果已与所在城市的政府部门进行过沟通。

  根据中科院院士邓起东主编,2007年出版的《中国活动构造图》中标明的第四纪以来活动断层或者推测活动断层有四百多条。但是这些断层并不全都是地震断裂带。对这些断层的具置、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国家正在实施的“喜马拉雅计划”的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项目将会逐步回答这些问题。

  “研究活动断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有效防御地震”,冉勇康说:“被确认为活动断层,应该说长久来看一定会发生地震。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地震的概率,是需要进一步工作才能确定的。”

  “这就好像给人体做CT,某处发现了一个病灶,但是何时癌变是很难预知的”,徐锡伟说,活动断层就好像一个“病灶”。地震,特别是6.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在城市活动断层发生大地震的概率并不高,但它是地表地震灾害的根源。

  一旦遭遇直下型地震,横跨这些活动断层的地面建筑将遭到毁灭性破坏,后果不可设想。美国、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通过正式立法来避让这些灾害源,以达到防患于未然。

  “当然,并不是说,避开了这些断层带就不会发生地震了。”徐锡伟指出,避开的优点是若发生地震同震错动,地面建筑就不会被活动断层的同震错动毁坏。

  “这其实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建筑在活动断层上,即使建筑质量很好,但是地层断了,建筑必然损毁。”徐锡伟说:“这就是我们说的,可以抗震,但很难抗断。如果建筑不在活动断层上,而且质量很好、抗震标准很高,即使发生强震,也不可能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地震专家称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 10年内有望勾画出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

  ●在近年发生的历次大地震中,研究人员发现,断层带上的房屋倒塌、人员受伤或死亡情况严重;但断层带以外的情况就要好得多。

  ●研究人员勾画出21多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这些断层带,就可有效防震。

  ●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都有望勾画出来,能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东京南面曾预测有八级以上地震,等了30年还没发生,没想到东北部却来了个9级地震。是世界性难题。”昨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作讲座时透露,研究人员已勾画出我国21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到2020年左右,有望把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徐锡伟说,尽管国际原子能组织对核电站有严格的选址标准,但福岛仍不安全,因为它离地震活动带太近了。“核电站应思考选在地壳稳定区的中心,要远离地震带,离有几率发生的大地震越远越好。”

  徐锡伟介绍说,全世界存在三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70%的大地震;二是喜马拉雅山到地中海的欧亚地震带,比较分散,不像环太平洋板块那么集中在一个狭长的地带,集中了20%的大地震;三是大洋中脊地震带,占大地震的5%左右。

  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相当强烈,1990年以来,16次破坏性强的大地震11次都发生在这个板块。从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新西兰地震,再到这次日本大地震,表明现在的地震活动到了活跃期。

  “地震的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徐锡伟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专家提出“地震空白论”,即地震会发生在以前没发生过的空白区。日本位于环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与北美板块三个板块相冲的地方。东京南面可预测的地震达八级以上,概率达到87%,但等了30年还没有发生。

  北面可预测的地震只有7.7级、7.8级,但是没有想到东北部却发生了9级地震。日本所在的板块活动非常有规律,但预测仍很困难。可见地震的预测研究任重而道远。

  徐锡伟表示,1995年阪神大地震两天后,日本《朝日新闻》发表了一个示意图,表明倒塌的房屋和遇难者有三成分布在一个狭长带上。“我们在现场看到,在狭长带上大量民房倒塌,偏离断层的后院房子却完好无损。台湾地震后,我们去现场,发现房子破坏、河床移位、桥梁 等灾害带也形成一个狭长带。汶川地震后,我们在现场调查,发现白露中心学校有一个断层从操场通过,隆起两米高。断层旁边不远的两栋教学楼是按可抗七级地震的标准建造的,产生了好多X形剪切线,但整栋楼没有大问题。地震断层带上的房子能够说是无坚不摧,但在断裂带以外,如果科学设计建筑物抗震标准,可以大幅度减轻破坏。”

  徐锡伟说,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如果将断裂带很详细地勾画出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

  “从2004年开始,我们在人口集中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地层活动断层带的研究,已经把它们的准确位置勾画了出来,建房时可以避开活动带。现在我们正在各地级城市进行有关普查。”徐锡伟说,“到2020年左右,我们要把中国内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此外,还要编制新一代的地震区划图,作为国家建设的依据和抗震的有效措施,这也是国家强制性标准,按这个标准建的房子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

  答:没有证据说明2012灾难会发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发生过7次8.0级以上的地震,60年代智利大地震是9.5级,都发生在环太平洋板块。

  答:地震确实是一种周期性的脉动,10年一个周期是统计上的概念,实际上有时可能长点,有时可能会短点。像苏门答腊9.3级地震发生在2004年,到现在才7年,看来地震活跃期还有几年。

  问:这次日本大地震演出了一次“全武行”,地震、海啸和核事故接连发生。日本狭小的版图几乎全部处于地震活动带上,却布置了这么多的核反应堆、核电站,当年难道不进行科学评估吗?

  答:其实日本建核电站是经过相当严格的评估的。国际原子能组织对核电站从选址、建设到运营都有一系列很严格的标准。像日本福岛核电站是按照峰值加速度0.6个g来建设的,当初选址时预测在日本东北部沿岸有几率发生的地震小于8级,而静冈到东京可预测的地震却是8级以上的。东京附近的8级大地震等了30年都没有等到,东北部这次9级地震却没有预测到。

  问:日本东北部这次大地震发生后,是不是意味着今后东京湾相对来说会稳定许多?日本大地震后,对中国内地地震形势怎么看?

  问:刚才您说,地震灾害主要发生在断层带,那是一个条带。只有避开它,不需要太远,灾害都会减轻很多。那是不是说,只要把断层带普查得很清楚,立法禁止在断层带建房,就能减轻破坏?

  答:是这样的。但核电站是个例外,不仅是避开,还要远离断层带。比如美国加州就立法要求核电站必须离开断层带50英尺。我国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建房要避让断层带,但有些城市已开始探索。比如,银川市就委托清华大学进行规划,在地震断层带两边宽两百米的地方建了绿化带,不准建房。希望各界人士呼吁一下,我国也要立法,让建筑物避开地震断层带的错动。

  日本9级大地震的破坏力又一次震撼着人们的神经,虽然身处非地震带,但不少广州市民也有担忧:万一遇到地震,辛苦赚钱买下的房子是不是可以获得相关索赔呢?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保险公司推出专门的“地震险”,地震一向是保险免责条款。新华社发

  日本大地震之后,包括住友生命保险在内的诸多日本寿险公司在时间发表声明,解除部分地震减赔或不赔条款。历来地震等不可抗力是保险公司赔付免责条款中的重要理由之一,如今“铁板”稍显松动,日本保险公司此举是否会引发全世界保险公司对行业规则的重新厘定?记者从广州保险界人士处了解到,其实在寿险范围内,地震造成的伤害一般都不会被列入免责范围,大多数人都能够得到赔偿;但在财产保险范围内,地震仍属于免责条款,尚没有“避震险”这样的附加条款。与此同时,日本有专门的《地震保险法》,其相关规定也值得我国保险业借鉴。

  据悉,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地震等自然界不可预知的大灾害一直是保险免责条款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如遇此类灾害所造成的人、物损失,保险公司将视保单条款规定,给予受益人损失赔付,而少赔甚至不赔往往是常见结果。有所区别的是,绝大部分寿险产品都能覆盖地震灾害,而大多数国家的财产险产品都对地震说“不”。

  根据日本《地震保险法》的规定,地震保险的保险金一般设定在主险保险金的30%~50%之间。另外,日本《地震保险法》还规定,建筑物的地震保险金的限额为5000万日元(约350万元人民币),而家财的地震保险金限额为1000万日元(约70万元人民币)。当房屋或家财受到地震灾害时,损害程度的不同,其理赔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全损,则按照地震保险金的100%理赔;半损,按照地震保险金的50%理赔;部分损,则按照地震保险金的5%理赔。

  不过,日本的住房和商业地震保险销售额也相比来说较低,仅有14%~17%的家庭和企业购买了这种保险。

  据国际权威保险机构预测,这次日本大地震对保险商和再保险商来说将是规模第二大的索赔金灾难,仅次于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新奥尔良事件,当时这一行业支付的索赔金总额达到了622亿美元。保险业内普遍预计,此次日本地震的震级可能将使其成为有史以来规模的一个保险索赔事件。

  据了解,由于日本地震频发,该国建立了专门性的法律体系,其中《地震保险法》通过规定政府对保险公司承担的地震保险责任予以再保险,谋求地震保险的普及,进而确保地震受灾人员生活的稳定。

  记者从保险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在财险范围内,地震一般都被纳入“免责条款”,当然也不排除极少数家庭财产险和企业财产险中将地震列入附加扩展险中,但包含这个险种的费用会比其他附加险高很多。所以,即便推出也未必会有人主动购买。另外,如果大范围推出地震险种,还涉及到是否能得到国家再保险市场支持的问题。否则如果出现严重的大地震,将超过国内保险公司的承受范围。

  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有没有为居民的房子提供“地震险”予以保障呢?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统一规定,将地震作为“除外责任处理”,即因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予理赔。据了解,目前国际上也没有保险企业来提供专门的“地震险”险种。

  遭遇自然灾害导致房产毁坏,所借的房贷还要继续还款吗?有律师认为,房屋因为地震等原因而灭失,购房者要不要继续向银行还款,要看当时跟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是否把地震等原因当作不可抗力,从而作为债务人(购房者)的免责事由。一般来说,尽管作为抵押物的房产不存在了,并不代表购房者和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就消失了,银行还是能要求购房者用其他方式偿还借款的。

  也就是说,业主与银行签订的商品房按揭贷款合同并不因地震的发生而失效,从法理的角度来说,还是该按合同约定来执行。依照我国有关规定法律规定:“当抵押物灭失时抵押权归于消灭,因灭失所得的赔偿金,应当作为抵押财产。”也就是说,抵押权在抵押物毁损灭失时并不当然消灭,抵押权人能请求人民法院对抵押物毁损灭失后所得价金(比如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或者对抵押物的其他替代物采取保全措施。

  在日本9级地震后,建筑抵抗震动的能力再一次引起了市民的关注。据相关专业的人介绍,在建筑行业内有个名词叫“设防烈度”,即房屋能抵抗的地震烈度指数。目前广州房屋的“设防烈度”为7度(换算成地震强度大约是6级),就是说能承受烈度为7度的地震。而在汶川地震之后设计施工的部分建筑,标准还能达到抵抗8级烈度。

  对于住在高层建筑的居民来说,只要达到设计规范,低层和高层的抵抗震动的能力是一样的,但住在高层的居民撤离时间将会比低层住户长,风险也会相对高一些。

  在广州,西塔的双筒结构可抗8级烈度地震,内环路及其他市政桥梁的设计多按照抗地震烈度7级来设防,广州歌剧院中的大剧院抗震烈度为8级,小剧场为7级。广州塔则自带阻尼器,可降低地震时塔身摆动,同时还进行了两项补强措施,在塔身上镶嵌了600多个检测器。

推荐产品

  • 万豪携手果壳共享新知激起构思
  • 万景百年丨上海虹桥祥源希尔顿酒店:酒店盈余也能复合且多元
  • 装配式建筑“入侵”文旅行业
  • 行业应用业界新闻-电子发烧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