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次在华盛顿抛出惊人言论,声称手中握有一张足以让中国陷入困境的“王牌”,却又故作神秘地表示暂不打算使用。这番话语,如同乌云般笼罩人心,让人不禁联想到他惯用的伎俩——关税壁垒、严厉制裁以及在关键供应链上的“卡脖子”手段。而这一次,他明确点出了一个关键的战略资源:稀土。
稀土,这个听起来似乎遥不可及的名词,实际上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电动汽车等消费品,到导弹、战斗机、雷达系统等尖端武器,无一不依赖于稀土这种关键材料。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中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掌控着超过80%的加工稀土材料的供应。尽管美国自身也拥有稀土矿藏,却在精炼和深加工能力上存在很明显短板,高达78%的稀土进口仍然仰仗中国。
面对这种局面,特朗普扬言,如果中国停止对美稀土供应,他将对相关这类的产品加征高达200%的惩罚性关税。这一威胁乍听之下颇具震慑力,但细细思量,高关税的最终负担大概率会转嫁到美国企业乃至众多购买的人身上。例如,制造一架先进的F-35战斗机需要大约417公斤的稀土。如果稀土价格因此暴涨三倍,整个国防预算都可能受到严重冲击,甚至影响美国的军事部署。
事实上,美国并非没有尝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他们积极重启了位于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并积极与澳大利亚的Lynas公司展开合作。然而,稀土分离和提纯的技术门槛极高,需要长期经验积累。中国在该领域深耕细作四十余年,形成了难以撼动的优势,短期内很难被其他几个国家所替代。
除了稀土,特朗普还翻出了另一张所谓的“王牌”:断供飞机零部件。他旧事重提,声称之前曾限制航空零部件出口,一度导致中国部分民航飞机被迫停飞。他暗示,当时本能够继续采取“卡脖子”策略,但最终并未实施。
这个案例看似具有威慑力,实则暴露了美国的潜在软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之一,仅波音公司一家,就有超过25%的客机交付给中国市场。2019年,波音公司从中国市场获得的营收高达128亿美元。如果真的长期断供关键零部件,波音、通用电气等美国航空巨头的生产线也可能面临停滞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推进航空产业的自主可控。国产C919大型客机已确定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截至目前已获得超过1200架订单。虽然发动机、航电等核心部件仍部分依赖进口,但国产化率正在不断的提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开表示,C919的国产化率已从首飞时的50%提升至目前的60%。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外部断供所能造成的冲击正在逐渐减弱。
特朗普频繁挥舞“王牌”和发出威胁,暴露出美国在关键资源和技术依赖上的深层焦虑。始于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已经让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那轮贸易摩擦导致美国GDP损失了0.5%,不少农民和制造商因此叫苦不迭。
今年早一点的时候,两国之间的关税一度飙升至极高水平,导致海运混乱、库存积压,许多中小进口商被迫暂停发货。后来,双方达成协议,暂时将美国关税降至30%,中国关税降至10%,但这仅仅是一个脆弱的休战。特朗普明确说,一旦对方不履行承诺,关税将立即恢复到原先的高位。
这种反复无常的策略让企业难以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例如,特斯拉一边在中国扩大生产,一边又在墨西哥兴建新厂;苹果公司一边依赖郑州富士康的庞大产能,一边又将部分生产线迁往印度和越南。供应链的分流必然会导致成本上升,而这些成本最终会反映在终端产品的价格上。
稀土、航空、关税,这三条线索背后,实质上是科技与供应链的激烈博弈。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的地位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建立。例如,稀土的精炼和磁材制造,需要完整的化工产业链和稳定的能源供应;大型飞机的制造则涉及成千上万家供应商的精密协作。
特朗普口中的“王牌”,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恫吓,但全球经济的高度融合决定了单边打击往往会伤及自身。正如美国此前对中国华为的制裁,最后导致高通、英特尔等美国芯片公司的收入大幅下滑。
类似的故事也在光伏、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不断重演。外部的打压越多,中国自主替代的速度反而越快。例如在稀土行业,中国早已从粗炼出口转向深加工和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制造;C919也正从“造得出”向“卖得好”加速迈进。
特朗普声称他手握足以“摧毁中国”的王牌,却迟迟不肯打出,或许并非出于仁慈,而是因为他心知肚明,这张牌一旦出手,破碎的未必只有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