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发展的政策法规。2025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了《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旨在推动AI与工业深层次地融合,拓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应用场景,助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的浪潮中,北京作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凭借政策红利、技术集群与场景创新的三重引擎,正构建起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链条智能化体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在《北京智能制造业“十五五”规划前景分析咨询报告》中指出,北京已形成技术、场景、生态协同进化的独特模式,其发展轨迹为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中国范式”。
北京市通过“顶层设计+场景开放+资金扶持”的组合拳,构建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发展的政策闭环。以“新智造100”工程为例,该计划设立超百亿元专项基金支持核心零部件研发,并通过“首用免费”数据沙盒、算力补贴等机制降低企业转型门槛。例如,某工业视觉检测模型在汽车零部件质检中实现99.2%的识别准确率,推动人力成本下降40%,成为政策与技术融合的典型案例。此外,北京市人工智能算力互连技术创新中心的成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从算法优化到算力支撑的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强化了政策对产业生态的培育作用。
政策的长效性体现在对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2024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未来产业育新基地建设方案》,首批挂牌的10家育新基地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通过链接产业上下游、降低经营成本、提供公共服务,形成资源聚集效应。这种“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的模式,使北京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装备、工业软件、系统集成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北京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形成技术集群优势,为智能制造提供了底层支撑。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大模型Emu的发布,标志着北京在工业AI底层技术上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该模型通过文本、图像、语音的多模态交互,为智能质检、设备维护等场景提供底层技术支撑。例如,某企业研发的激光加工机器人通过AI视觉识别技术,将航空零部件的焊接精度提升至微米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数字孪生技术的普及逐步推动了生产系统的可视化与可控化。中研普华研究显示,数字孪生已从设备级应用扩展至工厂级、产业链级。在汽车制造领域,数字孪生可模拟整车装配流程,优化产线布局;在能源行业,其可实时监测电网负荷,动态调整发电策略。未来,数字孪生与区块链的结合将强化生产数据的不可篡改性,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提供可信的数据基础。
中研普华预测,2025—2030年北京智能制造产业将保持年均10%—13%的增长率。这一增长由三重动力驱动:
技术迭代红利:AIoT、5G、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成本下降,使智能设备渗透率大幅度的提高。预计到2030年,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接入设备联网率将提升至95%以上,为数据驱动的决策提供基础。
商业模式创新:碳资产管理、智慧运维等数据服务市场将以年均30%的速度扩张。例如,某企业通过设备传感器数据提供预测性维护服务,使客户设备停机时间大幅度减少,同时带动备件销售增长。
绿色转型需求:全球碳中和目标推动制造业向低碳化转型。中研普华研究显示,到2030年,80%的规模以上企业将建立碳管理系统,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在产线%,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主流。
技术融合:从“智能+”到“智慧+”:AI将向“小样本学习”“边缘智能”方向进化,工业大模型参数量突破千亿级,实现生产现场的实时决策。5G-A/6G网络支撑下,AR/VR技术将大范围的应用于远程运维、虚拟装配等场景,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量子计算在物流优化、材料模拟等领域的初步应用,将研发周期从年缩短至月级。
服务化转型:从产品供给到价值共生:制造企业正向“产品+服务”模式转型。设备制造商通过智能传感器收集运行数据,提供预测性维护服务,服务收入占比将从目前的15%提升至30%以上;平台型企业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提供从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服务,行业利润率有望提高5—8个百分点。
绿色化升级:从能耗控制到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已成为北京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核心方向。中研普华预测,到2030年,北京将建设零碳灯塔工厂,通过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在钢铁行业,AIoT平台可实现能耗动态优化,单位产值碳排放显著下降;在电池制造领域,绿电使用比例的提升可大幅度减少单GWh电池碳足迹。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北京智能制造业“十五五”规划前景分析咨询报告》显示:
中研普华预测,到2030年,中国工业大模型在头部企业渗透率将达90%,AI视觉检测技术将产品缺陷识别率提升至99.5%以上。同时,通过“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将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实现数字化达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北京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企业将加速海外布局,通过在东南亚、中东等市场开发低成本、易部署的智能装备,满足新兴经济体的需求。
到2035年,北京将形成“技术-产业-社会”协同发展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生态,通过循环经济模式、预测性维护服务等创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双赢。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认为,北京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发展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制度创新、生态创新的成果。未来五年将是北京智能制造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关键期,具备“硬件+软件+平台+服务”一体化生态的企业,将主导万亿级市场的价值分配。
北京智能制造业的崛起,是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共振结果。从“数据要素激活”到“生态体系构建”,从“单点技术突破”到“系统能力进化”,北京正以创新为笔,书写全球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新范式。
想了解更多北京智能制造业干货?点这里就可以看中研普华最新研究报告《北京智能制造业“十五五”规划前景分析咨询报告》,获取专业深度解析。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